1961年的一天,新华社的石少华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请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石少华听后以为有重要任务,马上赶往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让石少华没想到的是,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此次请他到中南海,竟然是为了一件小事,而亲自开口求他。
那么,毛主席究竟所为何事开口求石少华呢?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江青也跟随毛主席上了山。由于没有参加会议,非常喜欢庐山的江青便用相机记录庐山的美景,她到处找点采景,拍了不少照片。
其中一张名为“庐山雄姿”的照片,拍摄的是庐山仙人洞。
拍摄时从仙人洞前面石护栏的角度,远望西北方锦绣峰的景观,上面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树丛作为点缀,下面有锦绣峰白鹿升仙台以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间大部分空间为黄昏时天幕上出现的阴暗云层。
庐山仙人洞
毛主席看到这张照片后,亲自赋诗一首: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有了毛主席的赋诗,这张照片身价倍增,很多报刊都进行了刊登。不过,当时登报使用的名字是李进,大家根本不知道这张照片实际上是江青拍摄的。
此后,江青对摄影的兴趣越发浓烈,常常到处拍照。她觉得自己在摄影方面还是有天赋的,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同时,为了在理论上与实际操作上有更大的提高,江青决定拜师学习。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江青几经思虑,决定请新华社的石少华当她的老师。因为石少华早在抗战时期,就是赫赫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他曾给毛主席拍下一些著名照片。
1918年,石少华出生在香港,当时摄影术已经在香港兴盛起来。这个新兴事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存在于年幼的石少华心里。
石少华
5岁的时候,石少华跟随父母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西关分校附中与康乐岭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期间,石少华得到了一个相机,年幼时埋藏在心里的摄影梦因此有机会得到实现。
自此,石少华成为了一名业余摄影者,记录下了生活中很多值得纪念的影像。
大学毕业后,有着多年摄影经验的石少华在广州多家媒体担任过摄影记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很多热血摄影记者都在正面战场报道我军抗战的英勇以及日军的残暴。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像石少华那样的爱国热血青年,想方设法奔赴延安,拿起他们手里相机,记录那片红色圣地上的有价值的新闻。
来到延安后,石少华先后在陕北公学与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担任摄影工作。
石少华授课场景
1938年10月,石少华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选进高级政治军事研究队继续学习。
一天,石少华突然接到通知,要临时抽调他去抗大三周年纪念展览会筹备组工作。
当时,筹备组包括石少华在内,只有三个人。他们需要分工合作,完成这次的拍摄活动。
筹备组的负责人刘鼎刚见到石少华就对他说:
“现在延安搞摄影的人不多,有的同志到前方去了,现在就剩下你一个人了。你之前拍摄的世界青联代表访问延安的照片很不错,业务上没问题,这次展览会的摄影工作,就全部交给你了,你就放心大胆的干吧!”
这次拍摄活动,前后大概进行了半年多时间,主要是拍摄抗大的学习、训练以及生活,中央领导同志对抗大的关怀,还有延安的风光、军民生活、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单位的活动。
毛主席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石少华凭借着一股革命青年的抗日热情,带着照相机四处奔波,拍下了很多关于抗大活动与延安生活的照片。
1939年的一天,石少华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来抗大讲话,做好拍摄准备。
接到任务后,石少华一大早就带上相机,兴冲冲的来到会场等候。
到达会场没多久,石少华就看到一辆灰色面包车缓缓驶来,在会场附近停下。
随后,一个高大的身躯从车上下来。原来是毛主席到了。石少华赶紧拿上相机跑过去。
就在此时,山坡上跑下来两个小八路,高兴的来到毛主席的面前,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停下来,亲切的询问他们的名字与年龄。当得知两个小孩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五岁后,毛主席追问道:“你们这么小参加八路军,是为了什么?”
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军聊天
两人回答:“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毛主席继续问道:“你们有没有读过书,认不认识字啊?”
“我们家里都很穷,没有上过学,参加八路军后,到识字班学习,现在认识了一些字,但还不够多,还在继续学习中。”
毛主席满意的点点头,问两个小八路:“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小八路回答:“知道,你是毛主席!”
毛主席笑眯眯的摇摇头:“不对,我叫毛泽东。”
随后,毛主席微微弯着腰,伸出左手,用右手在手上一笔一划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旁的石少华觉得这一幕非常温馨和谐,生动体现了领袖与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赶紧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感人至深的镜头。
毛主席与延安人民亲切交谈
就在不久前,石少华还拍过毛主席在杨家岭与农民谈话的照片。注意到石少华后,毛主席与他亲切握手,笑着说:“我们又见面了!”
回去后,石少华将那张毛主席与小八路谈话的照片洗了出来,毛主席看过后非常喜欢,还将照片留了下来。
没多久,抗大总校迁到华北敌后,石少华担任记者团摄影记者,跟随先头部队出发,离开延安,来到冀中军区,担任摄影组长。
在冀中,党中央非常重视抗日宣传,石少华开办了摄影训练队,为党组织培训摄影干部。
从1941年到1942年,石少华担任冀中军区摄影科长,一共培训学员百余人。
此后,石少华六进白洋淀,跟着游击队一起行动,观察他们如何设埋伏、如何骚扰敌军,如何打胜仗,拍下大量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满含希望的民族。
邓颖超
之后,石少华又在解放战争期间拿起相机,来到前线,拍下众多作品,并将那些照片提供给妇联,送到国外去展览,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邓颖超同志还专门给石少华写信,赞扬他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被任命为国家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任摄影处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还组织抗美援朝的摄影报道工作。
后来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石少华又被任命为主任。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石少华的摄影理论与实际经验、操作技术都有很高的水平,在摄影界威望很高。
因此,江青托人向石少华转达了想要拜他为师的想法。
但是,石少华经过慎重考虑,最终还是以自己是广东人,口音不好懂,难以胜任的理由婉拒了江青。
毛主席得知这件事情后,便将石少华请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
那天,毛主席在菊香书屋接见了石少华,一见面毛主席就与他亲切握手,请石少华在沙发上坐下。
坐定后,毛主席开门见山的说道:
“我这次请你来,是有事相求,不是照相,而是和照相有关。”
听到这里,石少华已经猜到毛主席请他来所为何事。但他没说话,继续听毛主席说。
毛主席用商量的口气对石少华说:
“江青同志身体不好,有病,不能从事紧张工作。医生建议她休养,从事一些轻松的活动,调节一下神经。他想学习摄影,我用稿费帮她买了一个照相机,她以前是搞艺术工作的,学摄影有基础。她想拜你为师,学习摄影技术。我是支持她学习的,多学一些知识,总是好的么。”
说到这里,毛主席略作停顿,看了看石少华,继续说道:“你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收她当学生吧!”
毛主席
石少华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惊动了公务缠身的毛主席。毛主席整天为了国家大事,操劳不已,还要亲自找他处理这样的小事。一想到这里,石少华就感到非常愧疚,同时也非常感动。
于是,石少华再也没有一句推辞,当场答应了下来。
毛主席非常高兴,留石少华在家吃午饭。
随后,毛主席专门将江青叫来,当着石少华的面,告诫江青:
“你要把态度放谦虚点,架子放小一点,尊重这位来之不易的老师!”
江青倒也将毛主席的话听了进去,跟随石少华学习摄影技术期间,态度还是比较谦逊的。
次年7月份,毛主席再次在中南海接见了石少华。石少华来到颐年堂时,毛主席刚刚游泳回来,换好衣服。
看到石少华,毛主席笑呵呵的请他坐下,祝贺他一个月前举办的个人摄影艺术展览获得成功。
毛主席
毛主席对石少华说:
“我本来准备去看看你的摄影展,但是,中央筹备北戴河会议,比较忙,就没有去成。我身边有人去看了,他们回来都说好。我向你祝贺!”
随后,毛主席又提到自己将会在次日去北戴河,而石少华他们的新闻代表团也马上要去布达佩斯开会,毛主席对石少华说:
“此行任务艰巨,我预祝你们成功,今天我给你送行!”
对于毛主席的关心,石少华非常感动。他没想到,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中,还对他们这个新闻代表团的出访有所了解与关心。
石少华简单向毛主席汇报了新闻代表团的组成情况后,他们又聊到了摄影方面的话题。
毛主席问石少华:
“你们出的《中国摄影》,我每期都看。最近一期刊登了我在延安时与农民交谈的照片,怎么没有署名啊?”
不等石少华说话,毛主席继续说道:
“我记得这张照片,还有我和两个小八路交谈的那张照片也是你拍的,还记得你当时的样子,瘦瘦高高的。”
毛主席
听到这里,石少华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毛主席的记忆力这样非凡,这样的事情竟然一直记到现在。
石少华赶紧向毛主席解释:
“时间太久了,我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不敢认定,担心一旦搞错,就不好了。既然照片已经展出了,刊物也发表了,群众也看到了,就已经起到了它们的作用,我已经很满足了,至于个人署名,没有什么关系的。”
毛主席沉吟片刻后说:“也对,但还是署名好。”
突然,毛主席又提到多年前照片上的那两个小八路,询问石少华认不认识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石少华表示:“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毛主席深情的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也长大了,现在应该有30多岁了吧!”
谈话结束后,毛主席站起身来与石少华握手,还准备送石少华离开。刚走了几步,石少华赶紧阻止毛主席,请他老人家留步。
此后几十年,石少华又拍摄了众多出色作品。1998年,石少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他去世21年后,在法国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美林配资-炒股平台杠杆-正规股票配资-全国前三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